当6岁的小雨,开始频繁眨眼睛、做鬼脸…,父母以为他调皮;当9岁的小黎突然发出"咳咳"清嗓声,同学纷纷模仿取笑。这些看似调皮的行为,其实是抽动症的表现。
抽动症(Tic Disorders)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表现为不自主的、快速、重复的肌肉抽动。如眨眼、耸肩、清嗓子或发出怪声。这些动作像“突然的电流”一样不受控制,但孩子并非故意为之。
一、抽动症导致的“小动作”1、运动性抽动
简单型:常见表现为眨眼、皱眉、吸鼻子、摇头、耸肩等单一、快速的肌肉收缩动作。 复杂型:相对复杂的动作,如跳跃、拍手,以及模仿他人动作等,这些动作往往由多个简单动作组合而成。2、发声性抽动
简单型:多为无意义的发声,如清嗓子、咳嗽、发出哼哼声等。 复杂型:会出现重复特定词语的情况,严重时甚至会说出脏话,这种现象被称为 “秽语症”。展开剩余62%3、伴随症状
强迫症状:部分抽动症患者可能出现强迫行为,比如反复检查物品、频繁洗手、下意识计数等,这些行为往往难以自控。 注意力缺陷 / 多动症:一些患者会伴随注意力缺陷 / 多动症的相关症状,具体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、活动过度、行为冲动等。二、面对孩子抽动症,家长怎么办?1、识别症状,及时就医
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症状表现及规律。抽动症状往往在孩子紧张、疲劳时加重,而在放松或入睡后会消失。同时,要注意排除孩子模仿他人的情况,如果孩子无法自主停止动作,且动作呈现刻板重复的特点,就需要提高警惕。此时,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童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,通过脑电图、神经递质检测、心理评估等专业检查来确诊。
2、调整家庭环境,减少压力源
在家庭环境方面,家长要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。很多时候,家长越提醒 “别眨眼”“别耸肩”,孩子就会越紧张,症状反而会加重。要为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比如小学生每日应保证 10 小时睡眠,同时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。在亲子沟通上,要注意方式方法,用 “我看到你最近总眨眼,是不是不舒服?” 这样温和的话语代替 “你又在搞什么鬼!”,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。
3、遵医嘱治疗,拒绝 “偏方”
针对不同程度的症状,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。对于轻度症状的孩子,以心理行为干预为主,比如认知行为疗法(CBT)、习惯逆转训练(HRT)等。如果是中重度症状,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,如硫必利、阿立哌唑等,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停药或换药。此外,要警惕 “伪科学” 疗法,像针灸、电击、驱邪等疗法缺乏科学依据,不仅可能无法缓解症状,还可能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。
家长要警惕“误区”!
视抽动为 “坏毛病”,试图通过打骂纠正,忽视其为神经发育障碍。 过度关注抽动症状,频繁提醒反而强化孩子的异常行为。 轻信 “偏方”,拒绝科学治疗,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。 忽视家庭环境影响,未意识到作息、亲子关系等压力源的作用。 认为抽动症会随孩子长大自愈,不及时干预,可能影响孩子多方面发展。发布于:重庆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