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我们已经深入探讨过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,特别是180师作战失利的情况。这其中,背景、失利的原因等已成为普遍共识。例如,战役前,志愿军内部普遍存在轻敌的情绪,制定的战役目标过于宏大等因素也都是导致失利的重要原因。
事实上,关于180师的战斗失利,不仅是志愿军总部,连180师的每一个连排单位都进行了反思。尤其是彭老总,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列为个人四大败仗之一。不少曾经在180师服役的老兵回忆起那段历史时,也深感痛惜,甚至表示:“如果当时彭总能稍微谦虚一点,采纳大家的建议,把敌人引进来打,五次战役的结局或许会大不相同。180师和其他兄弟部队也不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。”
然而,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讳疾忌医”的观念,军事上的失败往往比其他失误更加严重,尤其是在180师失利之后,不少指挥官和士兵曾遭遇不公正的对待。许多从战场上突围回来的官兵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审查和处分。特别是在60军180师的突围部队回到后方后,营级以上的指挥员被集中到军部的山沟办学习班,由时任兵团政治部主任的刘有光亲自带队。尽管这场检讨的目的是分析战事失利的根本原因,但在当时的环境下,他们被告知只能检讨自己战场上的“右倾怕死”思想,无法涉及指挥层面的失误。
展开剩余74%这导致了许多180师的基层官兵只得违心地写下检讨,并且有的官兵如果检讨不够深刻,还被要求重新书写。所有这些检讨最终被装入个人档案袋,并附上了“警告”处分。对于那些基层官兵来说,这无疑是一次既痛苦又难以启齿的经历。
那么,180师的军事素质到底如何呢?60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的第八纵队,后由太岳军区的部队抽调而成。虽然第八纵队成立时间较晚,且与其他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纵队相比,战力稍显逊色,但凭借着徐向前的领导和训练,这支部队逐渐锤炼出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主力部队,尤其是在23旅之后改编成179师,逐步赢得了战功。
在抗美援朝入朝之前,60军还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增援。在原61军的军长韦杰调任60军军长后,组织决定将原属于61军的181师调入60军,增强其作战能力。这支部队曾有着赫赫战功,其前身“皮旅”更是名声显赫。尽管在战斗中表现优异,180师却始终未能像181师和179师那样成为主力。
再谈到第五次战役,180师的任务是垫后掩护伤员撤退。最后阶段,虽然180师的任务被认为是“为志愿军断后”,但实际上,美军的插入速度极快,导致180师被孤立在敌后。
从客观角度来看,180师的失利并非单一因素所致。原60军180师539团2营教导员关志超曾认为,“如果我们能够在战术层面做好一方面的准备,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。”他还回忆道,战役失败后,许多人将失利归咎于“政治动摇”,而当时的环境和压力,导致许多人无法公开讨论指挥层的失误。
关志超指出,180师的指挥员并非政治动摇,而是过于机械地执行了上级命令。师领导的思路,原本是想坚持三到五天以完成上级任务,但在战局发展到后来时,却未能及时调整战略,应对迅速缩小的包围圈,导致部队过度分散,最终没能成功突围。
尽管180师在这场战斗中遭遇了重大失利,但我们不能忽视它曾经是一支打硬仗的部队。1952年,张祖谅接替60军的领导职务,重整旗鼓。他到达朝鲜战场后,迅速通过小规模的反击,逐渐积累了部队的信心,改变了此前的低迷局面。毛主席曾谈及60军的情况,指出60军之前轻敌,未能充分认识到敌人防御的严密性。
1953年,在反攻战役中,60军凭借巧妙的战术逐步摧毁了敌人的防线,成功为未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180师在吸取教训后,也成功通过类似的战术,取得了突破性胜利,洗刷了之前的耻辱。最终,180师的表现逐步恢复了士气,并涌现出一大批英勇的战士,包括特等功臣、英雄等,为部队的荣誉加冕。
由此可以看出,180师并非一支不能打硬仗的部队,关键在于指挥层能否及时总结经验,调整战术。即使在一次战斗失利后,只要能够反思和改进,180师依旧能够再次创造辉煌,发挥其应有的战斗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