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小龙虾又冲上了热搜。可这事儿已不再是“新鲜”事了,近两年,小龙虾降价的消息事频繁出现在热搜榜上。
曾经的它是“夜宵顶流”,备受大家追捧。可现在,随着天气越来越热,小龙虾销量是上去,但价格却出现腰斩。
从40多元一斤,“电梯式”跌破底点,只要10元一斤,相比刚上市时跌了近70%。
这小龙虾在夜宵餐桌的“C位”,难道真的不保了吗?
这十几年来,小龙虾一步步地走上了“夜宵顶流”的位置,还成为“社交货币”。
在最火的时候,北京簋街有一半多的店都卖“麻辣小龙虾”,从下午到晚上,店门口几乎都挤满了人,就为了吃那一口“爽”。
这火爆的“场面”,把小龙虾的供应端热情给带动了起来。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,它已经形成从养殖、加工到餐饮的完整链条。
就在这几天,湖北批发商肖康健的手机快被打爆了。
每年二三月份,开始陆续上市了。到了四月份,肖康健就特别开心,因为“炮头虾”的最高批发价能卖到100多元一斤,一天下来能卖出2000多斤。
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,到了五六月份,它的价格就出现了断崖式暴跌。“炮头虾”降到了25元一斤,中青虾也跌到了11.5元一斤,小青虾更惨,只剩下10元一斤。
不只是湖北有这种现象,全国各地都差不多。像山东、安徽等产区,也出现了“价格战”,竞争非常激烈。
山东的中间商仇广东就赶上这时间点,一开始上市时,一两多的大虾能卖100多元一斤,可现在只卖50多元一斤。
还有那种4到6钱的虾,之前能卖30元一斤,现在跌到了16元,这价格变化太快了,就像坐过山车一样。
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数据来看,今年1到4月,小龙虾的全国批发价格最高能到35元一斤,可到了5月就降到了19元一斤。
俗话说得好:“物以稀为贵,多了就贱卖。”
价格暴跌并非偶然,是季节性洪峰遇上供应爆炸。
5月份后,全国300万吨小龙虾的集中上市,还有这湖北、江苏的老产区扩产,广西、四川的新产区加入,虾塘面积突破到3000万亩。
可小龙虾市场就像个被塞爆的仓库,批发商的日常销售额却翻了10倍,从1万斤冲到了10万斤……
不过,这低价的背后,养殖户的日子可不太好过。他们每亩地的利润被压得很低,只有2000元左右。
虽然消费者能享受到便宜的小龙虾,但整个产业却暗流涌动。
小龙虾太多,年轻人不爱了?
在夜市里,啤酒、烧烤、小龙虾这“三巨头”一直是大家的心头好,尤其小龙虾,很多人看到就馋得不行。
不过,有细心的人可能发现了,今年它好像没以前那么受欢迎了,这是发生了什么?
据北京簋街的麻小店老板透露,“一份小龙虾卖100多元,结果很多年轻人觉得太贵,就去吃30元的预制菜了。”
而导致这问题,主要是这些年它太受欢迎了,价格一下子涨得很高,特别是旅游旺季的时候,那价格更是翻了好几番。
不过,有些年轻人抱怨吐槽:“虾壳占了一半,吃个寂寞!”……这话其实说出了很多消费者的心声。
其实小龙虾的性价比是有点低,去了汤汤水水、配菜,真正能吃到的肉,就那么一点点。
要是想吃个痛快,那得吃好几盘小龙虾。可现在经济不太景气,大家花钱都更谨慎了。
还有人担心小龙虾的健康问题。因为小龙虾养殖对水质要求不高,简单说就是它比较“脏”,所以大家担心它身上可能带着寄生虫和细菌。
而这种种原因,使得小龙虾的“社交货币”光环逐渐地褪色。
90后虽是消费主力,但如今他们更喜欢宅在家里追剧时,点上一份捞汁小海鲜或麻辣田螺,那是因为它们性价比更高,还不用剥壳。
据统计,2024年,小龙虾的餐饮店闭店率比上一年高出了45%。现在,餐饮行业越来越丰富多样,熟食、预制菜、速冻食品等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。
江苏楠景水产的袁潮也早早嗅到了危机。他把整只麻辣虾拆解成小龙虾拌面、虾球盖饭,甚至开发了荔枝酿虾球的创意菜。
经济学者曾说过:“没有永远的风口,只有变化的潮流。”
当养殖端还在拼命增产时,消费端已悄然转向。年轻人嫌贵又麻烦,小龙虾去壳后仅剩46%可食,客单价却比烧烤高出一截。
年轻人要的不是“排队两小时吃虾”的仪式感,而是高效、多元、有趣的体验。
冰镇泡虾配上鄱阳湖的晚风,爆辣虾挑战着味蕾的极限……这些才是留住消费者的真本事。
从之前的疯狂“扩张期”到了现在的平稳“冷静期”,小龙虾产业还是需要来一次“二次革命”。
湖北虾农蒋代元今年没跟风养大虾。
虽然今年他和家人承包了40亩的虾稻田,可在村里帮助下,他学习直播带货,也拓宽销售渠道。
他家的中青虾通过线上渠道卖到了全国各地,其价格还比本地高3元左右一斤,销量也翻了一番。
通过跨区域错峰供应,延长了供应周期,缓解了季节性的供需矛盾,实现了“四季有虾”。
而潜江的“小龙虾+文旅”模式更是厉害。
在龙虾节那天,发放了40万元消费券,搞了虾王争霸赛,把全国的吃货们都吸引了过来,把吃虾变成了一场盛世的嘉年华。
而像这样的节庆活动,对它产业的总产值来说,其实贡献可不小,都超过10%。比如说那第五届小龙虾产业大会永修龙虾虾王的争霸赛……
创新是唯一的出路,模仿死路一条。
价格下行暴跌也敲响了警钟,小龙虾产业需要从“拼产量”转向“拼价值”。
广西用温水养殖抢占冬季高价市场,山东开发即食虾球;加工厂把虾壳变甲壳素保健品,虾尾出口日本、韩国等。
据报告统计,2024年小龙虾深加工产品的情况是这样的:虾尾比上一年增加了6%,虾仁增加了10.6%,调味虾那就更厉害了,一下子多了33.3%。
还有冷链物流直达全国,科技下乡推广稻虾综合种养……
这一切都是为了小龙虾跳出“季节性内卷”,餐饮行业得跟上消费者习惯的变化,赶紧更新调整商业经营策略和思路。
要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口味需求,来突出“龙虾社交”卖点,实现四季有虾、天天尝鲜,这样才能重现“夜宵顶流”的辉煌。
夏夜的晚风里,一盘10元的小龙虾配个啤酒,这就是打工人最踏实的快乐。但这份“自由”背后,是小龙虾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挑战和突破。
小龙虾价格时常会反弹,但下次剥虾时,或许该敬这些产业链上的“革命者”一杯。没有他们的折腾,哪来我们的痛快?
-END-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